讓新生兒篩檢,減少多障的發生
迎接新生命的到來,所有家庭無不期待寶寶健健康康,不要有任何缺損或障礙,特別是多重障礙。新生兒篩檢主要的用意,在於及早發現寶寶罹患代謝或相關疾病,以能夠早點介入並讓寶寶得到妥善的治療,好讓寶寶身體或相關發展的損害降到最低並防範後遺症,減少日後障礙的發生。
但新手父母都了解新生兒篩檢嗎?篩檢結果可能對於自己或家庭帶來什麼樣的衝擊?該如何面對篩檢這件事呢?下列三點助新手父母掌握重點:
一、新生兒篩檢前的心理準備
我們應該在寶寶出生前主動了解公費及自費篩檢項目。目前政府提供11項檢測項目,約有一半的疾病可以透過篩檢發現並有效治療,而其他的疾病雖不一定能有效治療,但也可透過及早發現,給予更加完善的照護,避免傷害寶寶健康的行為或食物。
此外,有些篩檢涉及遺傳,準父母們需要思考公費或自費篩檢項目中,哪些為原本對家庭來說就是高風險且必要的篩檢?也需思考寶寶被篩出帶有遺傳疾病時,相同疾病症家人可能承受被指責或自責的壓力,以及是否已有面對篩檢沒過及後續一連串確診、治療的心理準備。
二、篩檢結果的意義
一般新生兒篩檢報告有三種不同的結果:(1)無異常;(2)疑陽性需複檢;(3)陽性需確認。後面兩種情況,往往造成家庭的擔憂與恐慌,主要原因在於篩檢及檢查都有個「檢」字,部分家長會誤解篩檢等於確認診斷,進而影響自己和家人的心情與生活。或是雖然理解篩檢不等於確認診斷,但卻自行觀察寶寶的狀況,假使沒發現異常,就不打算進一步就醫、以後有狀況再說,這可能讓寶寶失去最佳治療黃金期。所以我們在接受篩檢前,應充分瞭解相關流程及風險,來降低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。
三、篩檢結果異常項目不只一項時的應對
當寶寶篩檢結果不如預期,心中定會浮現千百種的疑問: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?懷孕的時候是不是做了什麼,影響寶寶的健康?我要怎麼跟家人說這件事?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寶寶?這些無法相信、自責、難過、不知如何開口以及毫無頭緒的心情,嚴重打擊父母的心情,更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。面對寶寶可能有單一或多重疾病、障礙的結果時,應先穩定自己的情緒,與重要家人商談取得共識、支持,並積極配合醫院進行相關的確診。民間亦有許多像雅文基金會一樣的單位,分別提供障礙衛教諮詢的協助,幫助多障家庭重新調整、陪伴與面對寶寶的缺損事實,改善或減輕寶寶的障礙程度。
守護寶寶的健康是做父母的責任,讓新生兒篩檢幫我們掌握孩子的健康狀況。若寶寶篩檢結果真有異常,才能第一時間讓寶寶獲得妥善的治療,減少障礙的發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