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起步走,共同打造屬於孩子成長的節奏
父母期待≠孩子做得到
「孩子,我只希望你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!」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刻,相信這是每個父母最初的盼望,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開口叫第一聲爸媽,到進入校園生活,面臨生命不同階段的里程碑,家長心中也不自覺地為孩子設下期待的框架,進一步希望他能品學兼優,甚至是未來能夠功成名就。
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,親子間難免出現意見分歧與衝突,究其問題所在,大都出在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想法產生了落差,再加上彼此堅持己見、無法雙向溝通,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疏離。
過與不及 都非理想
若對孩子設定過高的期待,隨之而來的壓力將讓孩子喘不過氣,若達不到家長的要求,孩子心情沮喪,家長也倍受挫折,最終還可能導致親子衝突。例如:家長過度重視孩子的成績,一昧要求孩子成績名列前茅或考取名校,如果孩子的能力未能跟上家長期待的腳步,則可能會因壓力累積導致崩潰,也無法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。
反之,若家長認為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歷程,任其自然成長就好,也可能錯過協助孩子發展的時機。例如:孩子已經到四、五歲了講話還是「臭乳呆」、在校常常不能專心、學習表現也明顯落後同儕……等狀況,其實可能是因為孩子伴隨聽力損失或是語言、動作發展落後所出現的警訊,若未能及時正視,則孩子在學習路上將更加吃力。
合理期待 協助孩子適性發展
然而面對成長中的孩子,什麼樣的期待才是合理的期待?孩子卡關時,家長要怎麼調適心情呢?該用什麼心態來幫助孩子面對學習困境呢?筆者提供以下五點建議,家長不妨試著練習看看:
2. 盤點資源,釐清孩子學習困難及壓力原因
3. 善用同理心,接納並傾聽孩子想法
4. 專業合作與溝通,量身打造個別化計畫
5. 愛與鼓勵,家長支持陪伴不缺席
給予孩子適切期待 練習就從現在開始
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、不落人後,然而若未能拿捏好期待的標準,揠苗助長或放任自流都無法有效幫助孩子學習,最後更可能導致親子關係衝突而兩敗俱傷。因此,學會為孩子設立合理的期待,才能幫助孩子按部就班順利成長。
當孩子未能展現符合家長期待的能力時,請先停下腳步評估自己與孩子的狀態,並重新檢視彼此對於「期待」的標準是否一致,陪著孩子找出他專屬的節奏,與其一同進步與成長。
最後也提醒家長們,課業表現及成績優劣並不能代表孩子的成敗,依孩子的興趣或專長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,才能讓他們發揮獨一無二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