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.09.23
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,成立至今已經幫助5千多位聽損兒家庭,透過口語教學,讓這群聽損兒開口說話,走出無聲世界。
奶奶 顏慈柔 與 佑佑:「跟大家分享你 哪裡跟人家不一樣,我有戴聽聽(助聽器)。」
活潑好動的佑佑從1歲開始接受口語早療,介紹起自己的助聽器 ,像個小大人,侃侃而談。
佑佑媽媽 陳盈如:「佑佑出生的時候 聽力就沒有過,因為我那時候生產的時候,就是有一點難產,所以我就也一直等,然後一直到他6個月的時候,醫師跟我說 佑佑就是確定,他就是耳朵有問題了。」
「今天來找方老師上課,是星期幾 (星期一),哇你很厲害喔,因為有好好地排隊上公車,叮咚叮咚。」
課堂中透過遊戲,一字一詞一問一答反覆練習。每一位聽損兒都是獨一無二,一對一家庭的口語教學,除了讓老師掌握進度,更是因為教的 可不只有孩子。
聽覺口語師 方彥婷:「我們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概念,其實我們真正主要教的是家長,家長他必須要了解 就是在生活中,怎麼跟這個小朋友互動,怎麼跟他講話 怎麼樣引導他,去做一個聆聽這件事情。」
「為什麼他要這樣躲,是不是比你還會躲,比你跟妹妹玩躲貓貓還會躲,(不是 我很會躲),你很會躲喔真的喔。」
今年是小一新鮮人的沛捷,出生時聽力篩檢就沒有通過,一家四口都是聽損人士。
沛倢姑姑 林芬淑:「那我是在她出生之後 到1歲之前,我有發現 因為她的聽力,不像常童(正常兒童)這樣子,但是就是有一些原因耽擱啦,所以大概拖到1歲半的時候(才治療)。」
根據統計,台灣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,大約是千分之3到4,全面推行新生兒公費聽力篩檢,至今邁入第10個年頭,並施行136原則,也就是1個月完成聽篩3個月確診,把握6個月前安排早療。
林口長庚耳科顧問醫師 吳哲民:「(重度聽損兒)至少把助聽器戴上去, 然後如果能夠在10個月的時候,能夠裝上人工電子耳的話,那他術後接受聽語復健的話,到了大概2歲多的時候,他的語言的一個進展,大概就會跟一般正常的小朋友一樣。」
醫師表示,聽損兒在3歲以前獲得充分訓練,在語言的學習上都還來得及,若是超過,則會影響構音發展。
沛倢在2歲多時,接受口語早療,3歲時裝設電子耳,姑姑形容,學習能力就像是開了外掛一樣,因為先讓她聽得好,才能學得好。
沛倢姑姑 林芬淑:「我是想要讓她唸正規的傳統的學校,我不想讓她再比手語這樣,也不是說比手語不好,而是有很多的限制,所以我希望她可以,跟我們正常人一樣地聽 說。」
家人的愛與陪伴,是讓這群聽損兒在無聲的世界,通往有聲未來的堅定力量。
台北報導:王怡婷 李建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