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曉得大家在學習外語或外出旅遊時,有沒有遇過一個狀況,明明覺得聽起來發音一模一樣,但當地人卻能夠辨別出細微的差異呢?或者,反過來看,為什麼非華語使用者經常聽不出華語的聲調差異呢?究竟是聽力問題,還是大腦結構差異呢?
許多研究顯示,小寶寶天生具備辨別多國語音的能力,而早期的聽覺經驗將影響後續語音感知能力的精進或弱化,也就是隨著年齡成長,經常聆聽的語音將越加敏銳,而越少聽到的語音,則更難以識別。主要原因在於大腦為了提升處理效率,會強化常用的神經通路,並移除較少使用的神經網絡,此一歷程被稱為「神經修剪」(neural pruning)或「突觸修剪」(synaptic pruning)。隨著修剪的進行,弱化了非母語語音的辨識能力,強化母語語音的處理能力,進而促進母語詞彙理解與語言發展[1][2][3][4],這說明了為何語言學習存在有「關鍵期」 (critical period),也解釋了不同國籍者對相同語音感受上的差異。
在關鍵期,或更廣的「敏感期」(sensitive periods),若持續接收正確且充足的語音訊息,就能更有效促進語言學習,反之,當傳入的聽覺刺激減少,無論是發生在敏感期之內或之外,都可能降低神經網絡密度,影響聽覺皮質功能,延伸出中樞聽覺處理問題或認知功能異常,甚至出現跨模組可塑性(cross-modal plasticity)現象註1[5][6]。
由此可知,「聽覺」不只是單純耳朵「聽到」聲音,而是從耳朵至大腦一整個聽覺傳輸路徑參與其中的「聽懂」,耳朵接收聲音缺陷導致由下而上路徑(bottom-up)的不完整,或者中樞聽覺處理問題或認知功能異常的由上而下路徑(top-down)的缺陷,都可能影響聽能表現及語言發展,兩者在學習階段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。
為了提升孩子的語言學習力,以下將影響關鍵因素分為環境與個人兩大類來進行說明。
一、環境因素:
環境指的是孩子所處的語言學習情境,沉浸於豐富且重複性高的語言環境,將有助於語音及語意的連結,他人的示範有助語法及語用的習得,進而促進語言發展。我們可以這樣做:
- 家長積極互動:父母或照顧者經常與孩子互動,透過對話、描述與回應等,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與示範。
- 語言與感官經驗結合:孩子合併視覺、觸覺、嗅覺等多感官經驗對應語言詞彙,學習在不同情境中正確運用語言。
二、個人因素
個人因素主要是看聽覺系統是否健全,當聽覺傳遞路徑順暢,能完整接收語音訊號,才能建立穩固的語言學習基礎,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階段,應隨時注意孩子的聽能表現與語言發展,我們可以這樣做:
- 發現問題:若是對聽能有疑慮,可填寫雅文基金會「兒童聽能表現檢核表」。若是不確定語言發展是否符合標準,可至衛福部國健署下載「兒童發展篩檢量表」,或者善用各縣市衛生局提供的「兒童發展檢核表」,當任一項檢核表填寫結果為不通過,都是尋求醫療協助的警訊。
- 確立診斷:至醫療院所確立診斷是好的開始,透過專業人員詳細評估,釐清問題原因,並進行相對應的後續處置,才能有效改善問題或避免後續衍伸的問題。以下依據聽力損失是否可治療分兩大類。
- 暫時性聽力損失:根據多國統計資料顯示,約有12%到31%的5至6歲以下兒童曾感染急性中耳炎,且這些孩子的復發率相當高[7][8]。而中耳炎常導致暫時性的聽力下降,因此反覆感染的孩子很可能長期處於聽力受損的風險之中。雖然多數情況下聽力會在短期內自行恢復,但仍有少部分孩子的聽力受損時間較長,這可能影響他們的聽覺處理能力[5],甚至可能發展成永久性聽力損失。因此,建議家長與醫療人員持續關注並追蹤孩子的聽力狀況,及早提供適當的治療與照護,守護孩子的聽覺健康。
- 先天、後天、遲發或漸進性聽力損失:若確認聽力損失無法治癒,建議及早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並全天候使用,同時,不可忽略在選配後安排主觀及客觀的效益驗證,以確認輔具效果良好,提升聽覺品質。
當我們陪伴孩子成長,希望的不只是「聽見」聲音,而是真正「聽得清楚」、「聽得懂」。孩子在語言學習的路上,可能會遇到來自環境、聽力等不同的挑戰,若刺激不足或有聽力困難,都可能讓孩子錯過關鍵的學習機會,進而影響到發展,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學習的每一個步驟,及早發現、主動尋求協助與積極調整與處置,為語言學習奠定良好基礎!
註1:跨模組可塑性(cross-modal plasticity)現象,此處指的是大腦原先處理聽覺訊息的區域挪給其他感官運用
參考文獻:
- Werker, J. F., & Tees, R. C. (1984). Cross-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: Evidence for perceptual re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.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, 7(1), 49-63.
- Kuhl, P. K., Williams, K. A., Lacerda, F., Stevens, K. N., & Lindblom, B. (1992). Linguistic experience alters phonetic perception in infants by 6 months of age. Science (New York, N.Y.), 255(5044), 606–608. https://doi.org/10.1126/science.1736364
- Kuhl, P.K., Conboy, B., Padden, D., Nelson, T., Pruitt, J. (2005).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and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: Implications for the” Critical Period”.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,1(3-4), 237-264. https://doi.org/10.1207/s15473341lld0103&4_2
- Kuhl, P. K., Stevens, E., Hayashi, A., Deguchi, T., Kiritani, S., & Iverson, P. (2006). Infants show a facilitation effect for native language phonetic perception between 6 and 12 months. Developmental science, 9(2), F13–F21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467-7687.2006.00468.x
- Borges, L. R., Paschoal, J. R., & Colella-Santos, M. F. (2013). (Central) auditory processing: the impact of otitis media. Clinics (Sao Paulo, Brazil), 68(7), 954–959. https://doi.org/10.6061/clinics/2013(07)11
- Manno, F. A. M., Rodríguez-Cruces, R., Kumar, R., Ratnanather, J. T., & Lau, C. (2021). Hearing loss impacts gray and white matter across the lifespan: Systematic review, meta-analysis and meta-regression. NeuroImage, 231, 11782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roimage.2021.117826
- Liese, J. G., Silfverdal, S. A., Giaquinto, C., Carmona, A., Larcombe, J. H., Garcia-Sicilia, J., Fuat, A., Garces-Sanchez, M., Basanta, M. L., Hiraldo, 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