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10.13
聽覺口語師 胡文俐
每位家長在陪伴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,都希望能給予最適切的支持,讓孩子順利開口、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對聽損孩子而言,及早配戴輔具並接受聽語訓練,確實能幫助他們的語言能力逐步接近聽常兒童。然而,當孩子進入團體課程或開始與人互動時,若出現發音不清、口語表達困難等情況,家長往往會開始疑惑:孩子只接受聽語訓練足夠嗎?還是需要語言治療?是不是應該報名正音課程?
由於「聽語訓練」、「語言治療」與「正音課程」名稱相近,又都與口語表達相關,許多家長難以分辨這三者的差異,也不確定該如何選擇,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順利學習說話。其實這三種課程在教師專業背景、服務對象、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上各有不同,為了讓家長能安心做出選擇,下方特別整理了一份簡明的比較表,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這三種課程的定位與差異,讓孩子在語言發展的旅程中,獲得最適合的支持與陪伴。
項目 | 正音班 | 語言治療 | 聽語訓練 (雅文基金會) |
教師專業背景 | 正音或語文老師 | 語言治療師(SLP) | 聽語訓練老師與團隊 |
服務對象 | 預備上小一的學齡前兒童 | 有語言發展遲緩、構音障礙、語言理解或表達困難,及學習障礙等的兒童或成人 | 主要為0~6歲不同聽力損失程度(包含單側與微聽損)的兒童 需要主要照顧者一同參與訓練課程 |
課程內容 | 透過拼音練習與筆順書寫,培養辨識注音符號、正確朗讀,進而將注音轉化為閱讀工具的能力 | 語言理解與表達訓練 詞彙與語意概念建立 溝通技巧與社交語言訓練 句構與語法練習 構音發音矯正 | 透過「聽」促進「說」的能力,幫助聽損嬰幼兒學會口語溝通 聽辨音、詞句理解,學習口語表達,並應用於生活情境中 加強進階聽能訓練,例如:吵雜環境中傾聽 |
教學目標 | 培養孩子建立聽、說、讀、寫四個層面的注音拼讀能力 | 提升語言能力與溝通功能 協助孩子在構音上更清晰、準確 | 發展「聽」與「說」的能力,使聽損兒童順利融入主流溝通環境中 |
由上表可以知道三者的訓練核心不同,聽損孩子需要加強聽能的練習,如:聽能辨識、吵雜環境中的傾聽等,在聽與說的基礎能力穩定後,才能夠進行構音上的矯正。
另外,我們也整理了接受雅文基金會服務的家長常問的問題,也許你也曾有過同樣的好奇:
孩子說話不清楚,上正音班可以矯正發音嗎?
正音班的核心主要是培養孩子建立聽、說、讀、寫四個層面的注音拼讀能力,也能改善方言口音和國語發音習慣,與語言治療中構音矯正不同。因此,在選擇正音班前,家長要先了解孩子說話不清楚的真正原因喔!
孩子說話不清楚可能是聽不清楚、發音障礙、構音器官協調困難、語言發展遲緩等問題而導致的。建議家長需先至醫院找耳鼻喉科、兒童復健科評估,若有需要,應優先選擇語言治療或聽語訓練介入,來提升孩子的說話清晰度。
為什麼語言治療老師常讓孩子聽故事、講故事,卻不直接矯正發音?
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接受語言治療後能馬上看到成效。其實,這樣的安排背後有以下兩點考量。
- 語言能力是整體發展,發音只是其中一部分
語言就像一棵樹,「發音」是樹上的果實,看得見也最容易被注意。但要長出甜美的果實,必須先有穩固的根——也就是孩子的「聽覺理解」、「詞彙累積」和「語句思考」能力。如果孩子說話不清楚,可能是因為還不熟悉語音的發音方式或語言理解不足,那就要先幫助他把語言的根養好,而語言治療師可以透過說故事和對話練習,幫助孩子理解語句、學習詞彙,當語言能力慢慢建立起來,發音自然也會跟著進步。
- 構音訓練需依年齡與發展階段調整
四歲前的兒童,其語言表達與專注力仍在發展中,語言治療師通常會先進行口腔動作練習,例如:吹泡泡、吹蠟燭等活動,來增進嘴型控制與發音清晰度。等孩子語言能力更成熟後,再針對目標音進行矯正訓練,像是透過壓舌板或漱口練習發出「ㄍ」、「ㄎ」等音,並將這些練習運用至生活情境中,讓孩子在自然互動中穩定發音表現。
最後,提供家長在為孩子尋找合適課程時的建議:
- 先進行專業評估:由醫師、語言治療師或聽力師進行完整的評估。
- 釐清孩子的主要需求:是聽力、語言理解與表達,還是發音清晰度的問題?
- 避免只聽坊間建議:選課前應依據專業判斷,避免錯過寶貴的療育黃金期。
需要特別強調的是,「聽語訓練」、「語言治療」和「正音課程」並不是彼此排斥的,而是各自有不同的定位。雅文基金會的聽語課程專為聽損兒童量身設計,在教學目標與策略上與其他兩種課程有所區別。這三者之間沒有高低之分,只有是否符合孩子當下需求的差異!在適切安排下,這些課程還能相互補充、發揮加乘效果,讓孩子的語言發展更加穩健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建議家長依據專業評估結果,為孩子選擇最合適的療育方式,陪伴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學習道路上,安心而自信地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