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覺口語訓練介紹
聽損兒可以學會說話!
早期缺乏醫療和聽語教學資源,先天聽力損失的孩子因此錯過學習說話的黃金期。隨著聽覺輔具科技進步,讓聽損兒的聽力有機會獲得矯正,為聽損兒學習說話奠定傾聽基礎。然而就像受傷的腳穿上輔具仍需要練習行走,戴上聽覺輔具後,聽損兒還需要接受數年不等的聽語訓練,雅文基金會以聽覺口語教學法之專業教育,協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,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。
什麼是聽覺口語教學法?
「聽覺口語教學法(Auditory-Verbal Approach)」是幫助聽損兒童利用剩餘聽力,並輔以合適的聽覺輔具,協助聽損兒童透過聽能學習口語溝通的聽語訓練方式。將聽能、語言、說話、認知與溝通等五大領域,依一般孩童發展程序,在自然且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中,學習傾聽、說話及語言。
>>聽覺口語教學成效影片
聽覺口語教學法的六項特色
聽覺口語教學乃是奠基於一套具邏輯的教學方式,透過配戴合適聽覺輔具及語言輸入,協助聽損兒童發展傾聽及口語溝通的能力,以下為其六項特色:
- 強調聽能的學習方式
聽能是孩子學習說話的唯一途徑,而聽能必須靠學習獲得,雖然科技提供孩子聽覺的潛能,但聽損兒童仍必須學習傾聽。 - 持續的聽能管理
孩子必須透過良好且適合的輔具來協助發展好的聽能習慣。透過持續追蹤聽損兒的聽力狀況,調整聽覺口語教學的內容,讓孩童能順利學習。 - 一對一個別化診斷教學
針對每個孩子不同聽損程度及學習狀況,同時根據孩子目前的聽能、說話、語言、認知和溝通等能力發展,設計符合個別差異的教學內容。 - 重視父母的深度參與
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,也是最關心和最了解孩子的人,是團隊中很重要的角色。 - 運用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學習語言
為創造豐富的語言學習機會,家長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情境,透過與孩子自然的交談互動,來增進孩子聽和說的能力。 - 融合到普通學校就讀
在有效的支援系統協助下,安排孩子進入普通學校,在常態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中成長,使他們成為獨立個體、積極參與社會並成為貢獻的一份子。

聽覺口語教學法的服務對象
主要教導對象為聽損兒家長,於自然生活情境中為聽損兒童進行語言刺激與輸入。
家長應培養良好的語言輸入能力,在教學中必須:
- 成為孩子的聽能管理者,隨時注意孩子的聽能狀況。
- 創造一個發展聽能及語言的學習環境。
- 將聽覺口語師上課時所教導的目標,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互動,協助孩子學習傾聽並發展口語。
為什麼選擇聽覺口語教學法
人與人間的互動,最常使用的表達方式即聽和說,「聽」是孩子學習說話的有效途徑。聽覺口語教學可以幫助聽損孩子以自然的溝通模式融入社會。由相關實證研究中,歸納以下支持「聽覺口語教學法」的理由:
- 絕大部分的聽損兒童都擁有可加以運用的剩餘聽力。
- 當配戴適當的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之後,聽損兒童可察覺到語音範圍內多數的聲音。
- 當可以察覺到語音範圍內多數的聲音時,聽損兒童得以增加透過聽覺管道正常學習語言的機會,而不必依賴視覺的學習、被動的接受訊息,成為積極認知發展的學習者。
- 為避免錯失聽覺神經及語言發展的關鍵期,應盡早診斷聽力問題、鑑定聽力損失程度、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,及早刺激聽能,發揮最大效益。
- 若未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即時開發聽覺能力,其未來在學習聲音及語言的能力將較為低落,故透過主要照顧者在自然生活情境中持續的、不間斷的、有意義的進行互動,嬰幼兒將有效的學習語言。
- 透過聽覺管道學習語言,閱讀技巧也將隨之發展。
- 使用「聽覺口語教學法」的家長不需額外學手語或口手標音法,能以一般的溝通方式及創造良好的聽能環境協助兒童學習。
- 已有許多及早接受「聽覺口語教學法」的成功案例,日後將能使用口語說話,成為獨立且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。
Goldberg(1993)